大朗黄氏

源于河南潢川

南宋绍兴希圣公入莞

三子开枝洋坑塘、松木山等村

族人4000余人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

“黄”,中国古老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黄氏起源主要有三支:

其一发源于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嬴姓于商末周初建立黄国,黄国灭亡,子孙以国名为氏;

其二,源自官位,以黄龙师、黄云这两个官位职称为氏;

其三,历史上回族满族及部分汉族人口也曾改姓黄氏。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1


松木山族谱手抄本 黄启穆摄

北宋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黄庭坚,宋末元初布业始祖黄道婆,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岭南武术界一代宗师黄飞鸿,舍身堵枪眼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从古至今,叱咤风云的黄姓名人数不胜数。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2

黄姓虽然起源于中国北方,但是随着历代的迁移与分流,就目前来看,在地域分布上,全国以长江为分水岭,黄姓形成了北少南多的局面。据统计,黄姓人口约占全国的2.23%,在当代姓氏人口排位第七;广东为黄姓人口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19.5%。据《东莞黄氏族谱》记载,东莞黄氏户籍人口12万多,占全市人口的6.5%,分布在118条村(坊)。

在大朗,黄姓户籍人口超过4000人,他们主要分布在洋坑塘、松木山、洋陂、郑公涌、坳厦等村落。其中,洋坑塘、松木山黄姓户籍人口最为集中,分别有1132人和2000余人。

本期,记者走进黄氏族人聚居的洋坑塘、松木山两村,探寻黄氏的足迹,了解黄氏的宗族文化,探秘大朗黄氏源流。

洋坑塘

倾听黄族之史 再续宗系之源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3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族谱是记载宗族氏系和历代祖先的名号谱籍,是炎黄子孙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午后,记者驱车抵达黄氏族人在大朗的聚居点之一——洋坑塘村,在该村宣传委员黄敏的带领下,踏上了大朗黄氏的探秘之旅。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4

采访当天,适逢洋坑塘村筹备重修族谱,该村希望通过这一举措留住乡愁,构建宗族文化。刚踏上最后一级台阶,记者便听到会议室传来的热烈讨论声,循声望去,只见几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正围坐桌前侃侃而谈,他们为族谱修订的细节各抒己见。

洋坑塘村对重修族谱非常重视,他们专门请来了《东莞黄氏族谱》主编人黄树文协助编纂工作。文叔在族谱编写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对于黄氏渊源更是了如指掌,在众人的催促下,文叔将黄氏入莞发展繁衍的历程细细道来。

据黄树文介绍,东莞黄族一世祖为黄希圣,南宋绍兴五年,他与母亲、弟弟一同从南雄七星树下迁居至东莞。起初,他们居住在小铁岗(今桥头朗厦村附近),数年后,迁到常平城峒村。希圣公娶朱氏为妻,生有九子,故后人又称为“九子公”。约五十岁时,圣希公留长子守福仍居住在城峒村,携八个儿子择地琥珀坑黄屋(今东坑镇黄屋村)定居。其后,希圣公三子守康公(东莞黄族二世祖)后裔分流到大朗、横沥、茶山等地,又经五代相传,至第八世祖景贵公生有五子,其第三子念礼定居大朗。

“以上就是你们所想要了解的东莞黄氏来源,至九世祖后,就没有记载了,而智兴公来到大朗哪一条村定居,我们也无从知晓。”合上《东莞黄氏族谱》,文叔遗憾地说。众人意犹未尽,却被老人告知“没有下文”,会议室内顿时议论纷纷。

难道记忆就要在此断层?正当大家困惑之时,一个沙哑沉厚的声音引起了众人注意。“我这里有一本老族谱的手抄本。”说话者是一位两鬓苍白的老人,黄沃暖。只见他不紧不慢地从袋子中取出一本册子——这是用纸张装订成册的,与其他族谱相比,略显简陋。“这手抄本是一个已故的老人交给我的,里面的内容都是他从一本破烂不堪的老族谱上抄下来。”黄沃暖一边解释一边将手抄本递给黄树文。

黄沃暖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大量族谱被焚毁,为了保存族谱,洋坑塘先辈曾将该村的族谱藏于村中茅厕屋檐上的藤箩里,几经艰辛周折,族谱早已残编断简。村中一名老人用毛笔手抄了一份,后来又交给黄沃暖保管。据说,这是洋坑塘村唯一保留下来的族谱,甚为珍贵。黄沃暖一直珍藏这本手抄本,多年来他还是第一次拿出来给众人细看,在场众人激动不已。

“这里记载的源流及祖辈关系完全吻合,里面的内容应该是对的。”文叔一番仔细查阅后,发现族谱所记载的世系,正好能与《东莞黄氏族谱》中的内容衔接上。

原本以为洋坑塘黄氏的历史不可考究了,然而柳暗花明,一本族谱手抄本始料未及地惊艳于众人眼前,这手抄本将是洋坑塘黄族历史的一个有力佐证,也是重修族谱时的一个价值参考,对于洋坑塘后代廓清祖源,明别宗派有着重要的作用。

顺惠连公之流 同归潢川一脉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5

历史从来就是一脉相承的,宗族历史更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总能找到家族的踪迹。得知记者来访,洋坑塘村宣传委员黄敏特别赠予了一本族谱复印本,以便细究。

记者细看,该族谱横向版,竖行字,字迹清晰工整,排版与古书有几分相近,即使是复印本,也能感受到族谱的那份沉甸与厚重。轻轻翻开族谱,首页便记有远祖源流,“一世祖 惠连公”以及“二世祖 南陆公”。由此看出,洋坑塘黄氏最初源自惠连公这一支派,惠连公受封于黄城,即今河南省潢川县,是黄氏得姓的开始。遗憾的是,关于黄氏迁入广东这一段历史族谱上并没有记载,村中老人们也未有听说过具体的迁居轨迹。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6

《莞邑姓氏》记载,黄氏在公元前648年,被迫从河南潢川迁至湖北江夏一带,并在那里壮大崛起,江夏堂也成为了流传最广的黄姓堂号。后来黄族又迁居到了福建,而广东黄氏始祖黄居正则是从福建莆田迁到南雄珠玑巷,其后裔黄希圣从南雄珠玑巷迁入东莞,成为了入莞始祖,这便是文叔所提到的东莞黄族一世祖——希圣公。

继续翻阅族谱,洋坑塘黄族的根系祖源像一条记忆的河,缓缓地往前延伸,脉络清晰可见。从一世祖希圣公,一直到二十世祖悦章公,都清楚地被记载于族谱上。顺着族系,记者找到了十世祖伯廊公,即大朗庾巷乡私派之祖。洋坑塘就是其后裔。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7

由此可推算出,伯廊公为洋坑塘黄族一世祖。在族谱的帮助下,洋坑塘黄族的祖辈源流、世系宗支已梳理清晰,从根系河南潢川到壮大于江夏,再由迁居福建到入粤南雄,希圣公迁入东莞到其后裔择居大朗,三子守康,迁居琥珀坑,至九世祖念礼(智兴),乃景贵公(寿春)之三子,初居大朗黄屋围,再携妻子迁庾巷乡(今圣堂村)之神边岭。念礼之子十世祖伯廊公(伯三)娶庾巷女庾氏为妻,生子康保(绍箕)。康保公后迁居到洋陂村旁一个小山丘,因山前有一方池塘,下雨时汪洋一片,因名洋坑塘。谱载康保公“状貌奇伟,胆力过人,腹有远谋。于成化二年(1466)充任营伍,授从化县副总司,于成化七年身统戎伍解粮往东京,可惜一去未返,至今子孙虽蕃衍,未得拜祖公于坟头。”一直以来都是根脉连接,血缘延续,犹如一棵苍天大树,在历代大地上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松木山

明代立村陈前围 北门遗址今尚存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8

次日早上,记者又走进松木山村,探访该村的黄氏族人的宗族文化、姓氏源流。与洋坑塘村一样,松木山村干部对记者的到来很是热情,并为我们介绍了最熟悉村史掌故的老人接受采访。

“松木山村地处大朗西南部,位于交通要冲,南面有路直达大岭山、长安,西有路至宝安惠州。自古以来一直是各姓聚居之地。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9

明代以前,即有陈、尹、吴、苏等姓居住,清代以来,又陆续有刘、叶、胡、邝、温等姓迁来,松木山是一条多姓聚居的村落,现有80%以上的人口是黄姓。”71岁的黄荏水首先向记者介绍了该村的大致情况。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10

黄荏水说,“松木山”原本不叫这个村名,而叫“陈前围”。于明氏迁来的陈姓,经过若干代的发展,人多势众,曾将所居地取名陈前围,后来因他们的祖公葬在长满松树的一个山岭上(戴屋岭),后人为纪念祖公,又将所居地改称松木山村,一直沿用至今。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11

松木山黄氏人口2000多人,是松木山第一大姓,基本上都是“九子公”黄希圣四子守平公的后裔,但迁入时间不同,故分几支。其中人数最多的一支,是明初由东坑隔岭六源公(名文盛,字国舍)迁来的后人,始祖为黄茂福(九世祖),约在明嘉靖(1523)初迁来松木山村北门,北门遗址今尚存。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12

除了洋坑塘和松木山两个村多数黄氏外,大朗的石厦、洋陂、松伯朗等村均有黄氏人口,洋陂村人也基本上姓黄,而郑公涌有300黄姓人,石厦姓黄的则有800人左右,松柏朗约100人。

同姓族人送赠福地  “世外桃源”孕育后代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13

南雄珠玑巷

关于洋坑塘村名的来历,有着这样的一段传说。万历年间,黄氏始祖希圣公从南雄珠玑巷迁居东坑黄屋,其三儿子守康的后裔到大朗落户,因受人欺凌,走避洋陂乡,正巧合当地人也姓黄,于是洋陂乡给他坑外一处小山丘建居,那时小山丘前有一个池塘,取名坑塘,又因为是洋陂乡所送,故称洋坑塘。

至于洋坑塘至今立村多少年,并没有文献记载,族谱还在编辑之中,因此村中老人也难以推算出来。

最初,洋坑塘是在洋陂村后的一个小山丘上建居而成的,所以位置偏僻,隐蔽。“那时要想外出,都必须通过小路,经过洋陂村才能走出村庄。”钟耀辉老伯回忆说。

“村前还有一大片密密麻麻的树林,种有几百年的老榕树,十多丈高,从大朗镇中心望过来,完全看不到洋坑塘村,因为隐没在树林里了。”洋坑塘的黄氏族人就一直居住在这“世外桃源”里,民风淳朴,村民憨厚老实。

踏青祭祖缅怀先人 宗族观念永存于心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14

祭祖是后人缅怀先烈,追忆故人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代与先人的精神脐带,神圣而崇高。在洋坑塘,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都有祭拜祖先的习俗,在黄旭初老伯的记忆中,以前的清明节更是热闹非凡,可谓黄氏族人的一大盛事。

“十几年前,清明节那天,我们村里会组织大家到常平镇城峒村后山祭祖,因为黄族一世祖的墓碑就在那里,我们村里的人和常平城峒村黄氏族人一起拜祭先人,人欢马叫,擦肩接踵,燃烧祭品的熊熊烈火足有一米多高。”说起与宗族人祭祖的往事,黄旭初老伯记忆犹新。“我还清楚地记得墓碑上刻着‘宗枝始发南雄,基业初开东莞’的对联,那是入莞始祖希圣公的坟墓,所以希圣公的后裔都到那里祭祖,现在那墓碑已成为东莞不可移动文物之一,历史悠久。”但是随着世代繁衍,黄族后人越来越多,已经难以组织统一祭祖,于是,改成了各房派自行拜祭祖先。

目前,洋坑塘村有四大房派,每年清明节、重阳节,各房派里年龄最小的男丁所在的那户家庭负责组织房派里各户人家祭祖。因为先祖是家族的来源,是后代前行的起点,所以在宗族观念淡薄的今天,洋坑塘黄氏族人仍不忘祖辈先人,虔诚祭拜不仅是风俗的延续,也是对先辈恭敬之心的传承,更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家传宝物见证历史 悠扬钟声响彻四方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15

抖落历史的灰尘,揭开封存的记忆,寻求神秘的宝物。作为洋坑塘传家宝的古钟,在历代传承中一直绽放着炽热的光芒。据介绍,古钟自嘉庆年间就挂在庙堂里,一直庇护着洋坑塘世世代代。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16

当时北帝宫建成后专门铸造这个古钟以作纪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古钟重百余斤,钟面上的铸字还记录了建造原因、供奉地点与用途等信息,“东莞县”“大蓢乡”“洋坑塘坊”等字更是大朗名字由来的见证,“这个古钟还当过学堂的上下课钟呢。”一说起古钟,黄旭初老伯就想起往日在庙堂上课的日子。“那时,洋坑塘、洋陂村和乌石岭的小孩都在庙堂上学。快要上课时,老师就会敲钟,一声比一声紧密,声闻百里,悠扬悦耳,同学们听到钟声便会匆匆赶过来上课。”后来,洋坑塘小学建成后,学校设备不断完善,古钟被弃置在杂物室内,“有一次清理杂物时,差点当废品卖掉,幸好一村民路过阻止了才得以保存。在2010年,我们村将古钟无偿捐赠给档案馆了。”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17

如今,古钟已成为“镇馆之宝”被收藏于大朗档案馆内,古朴而又深沉。它承载着洋坑塘黄氏族人的历史文明,甚至见证着大朗的历史,悠远的钟声从远古一直响到今天,陪伴着洋坑塘历代黄族的繁衍生息,回荡于每一个洋坑塘黄氏族人的心中。

黄姓族人的认宗诗

东莞大朗黄氏源于河南潢川插图18

在海内外黄氏族姓中,极为广泛地流传着一种为黄姓宗族特有的祖诗,也叫认宗诗

这种诗犹如一组特殊的文化密码,凡黄姓族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能背得这一“密码诗”,便可认祖归宗,会被视为同宗兄弟,得到本族姓的互相关照。

黄族的祖诗,又分为所谓的“外八句”和“内八句”。祖诗的文字,各地抄载多有不同,尤其是“内八句”,各地流传和文献记载都有点不一样,但都大同小异。而洋坑塘黄氏族人中流传的则是以下这首:

骏马匆匆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身居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唯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来源:《大朗周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