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DSD Native(原生DSD)音乐档案的研究,其实我耗费了不少时间一直在关注和了解(能一直让我有动力去探究这个事情,当然源自于DSD在音质密度和模拟感上都优于PCM)。
很早前我曾经向大家讲述过PCM和DSD之间的编码模式区别和信息记录的原理,在本次探讨DSD Native中我不再展开和说明,不过我再次强调的是,DSD属于SONY和飞利浦定义的数字编码Direct Stream Digital,也就是大家熟悉的SACD(Super Audio CD)的编码模式,对于DSD的方方面面,SONY显然是最有话语权的。
因此我认为,研究DSD很大程度是研究SONY音乐、音频技术和相应产品的过程。而本次,我更多针对DSD Native码流在输出和接收方面进行探讨。
DSD是退潮?还是兴起?
在谈论DSD Native这个概念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先说一下目前发烧市场的背景和发烧音响圈子的氛围(尤其以数字音乐为音源的玩家们)。这批玩家基本属于年轻一代,也有不少是对计算机硬件技术非常熟悉的长辈,但他们当中大部分日常聆听的档案编码模式以PCM居多,而对于经常聆听DSD音乐档案的玩家,在相对庞大的这批玩家群体中就显得凤毛麟角了。但对他们执着的追求精神我是相当敬佩的!
不少朋友会认为DSD的大势已去,尽管我觉得观点有悲观色彩,但我却发现DSD这玩意不但没有在最后堡垒的小众圈子中消失,反而是有所增强。如果要让我分析DSD音乐在表面上退潮的原因,我可以列举如下几方面。
首先,PCM比DSD能拥有更小的容量(在不计较声音质量的前提下),我们接触的WAV/FLAC/APE等等大部分都是PCM编码模式的档案,因此发展至今在设备支持、档案传输和使用广泛性上都显得非常成熟。纵观目前海外欧美日系的解码产品,支持PCM的基本规格都达到了32Bit/384kHz,部分更支持768kHz甚至支持MQA功能。
其次,流媒体的兴起。随着流媒体音乐盈利模式的确立和版权保护机制的成熟,网络流媒体音乐平台发展非常迅速(国内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和Apple Music等等)。另外,流媒体需要实现实时的网络传输和共享,因此对容量非常看重。在这个大势下,流媒体音乐更倾向更小容量的PCM编码模式。而在用户端方面,得益于高带宽和音乐内容的多元化,不少年轻人已经习惯更方便快捷的在线音乐搜索/点播/聆听方案(而非追求下载音乐档案储存/解码播放/聆听方案)。
再次,大部分DSD Native均出自SACD唱片和录音室,早年SONY制定过 SACD保护协定,目的在于要求各国厂家在开发DSD产品时能遵守对DSD音乐的保护政策,因此大家可以发现各国名品的SACD/CD转盘和播放器都没有标准接口供DSD码流输出,只能通过专用数字接线和接口把DSD码流输出到指定搭配的DSD解码设备中进行解码播放(保护非常森严)。
最后,DSD表面上玩家群体在缩小,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例如加入DSD领域的玩家是有所增长,但增加的数量远远不足加入流媒体音乐大潮的市场群体,因此在比较下,DSD玩家群显然属于小众音响圈子中更小众的圈子了。
最后的最后,也有部分因素归因于黑胶文化的兴起。当下对音响抱有兴趣的入门朋友确实有不少已经直接进军黑胶领域的,完美绕开了高规格数字音乐领域的“折腾”,他们认为黑胶的复古感和仪式感更能彰显个人的气质。
受保护的DSD
由于SONY对DSD从源头到解码整个阶段都贯穿了保护的理念,反过来也会对DSD音乐推广存在不少的障碍。影响最大和最源头的地方当数DSD音乐档案的获得。SACD唱片推出至今已经有不少年头,SACD专辑在坊间也非常丰富,不少玩家为了获得SACD中的DSD档案,想尽各种办法“提取”(从版权保护的角度而言属于违规的操作)。
不过最耐人寻味的事件当数SONY PS3游戏主机的设计漏洞,不少玩家认为这是SONY的一个“乌龙”。玩家通过破解后的PS3对SACD层进行原盘镜像复制。SONY针对此现象好像并没有发布什么举措以阻止该现象的蔓延,又让人错觉SONY在默许该现象的发生,不过这么“好”的事情在PS4之后的游戏主机上已经不再发生。其实自从PS3破解“提取”DSD后,很多SACD保护都已经被打破,更有不少传统玩家专门购置破解的PS3进行这波操作,这真可谓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当然,坊间DSD玩家圈子之所以对此兴致勃勃,一方面表达了玩家对更高音质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暗示着DSD在音质上比PCM更具优势。而促使玩家们实践的技术基础,则不得不提到能支持DSD Native解码(数/模转换)芯片的推出,其中ESS和AKM可谓当中的代表,当年ESS ES9018S的推出就成为了众多音频产品指定选用的高性能芯片,尤其针对DSD及更高规格DSD的解码上。目前ESS芯片规格发展到更高的性能,对支持DSD解码功能都是小菜一碟。
在这种大趋势之下,SONY也在不断进行自我变革,为了让更多人能体验到真正DSD音乐的档案的魅力,SONY音乐开辟了DSD音乐版块资源,上架丰富而纯正的DSD音乐档案供玩家付费下载,当中更有DSD多声道的音乐资源。尽管SONY通过编码模式优势实现在音乐版图方面的业务扩充,但也难以逃脱付费档案在下载后被复制散播的风险。
DSD Native的合规传输
HDMI和USB
好了,按照上述所言,我们要获得正规的DSD Native码流或音乐档案,看来是离不开正版SACD唱片和唱片公司发布的DSD音乐档案(例如SONY Hi-Res精选和挪威2L等等)。
当然,你也可能会在友人关系下和网络论坛中获得众多DSD和SACD ISO的音乐档案资源,虽然这些途径很诱人,但对于这种“灰色地带”我们不做探讨。而如果我们希望通过上述两种合规的方式进行播放聆听体验SACD和DSD音乐,有什么方式方法可以推荐的呢?
若要聆听SACD中的DSD音乐,按照上述介绍,有两种方式获得,第一种是购买支持SACD功能的碟机播放器(含转盘/解码),通过这种方式来享受SACD高音质给你带来的乐趣。这种方式前提需要你拥有SACD唱片。
第二种方式是蓝光机(具备HDMI输出接口),市面上大部分蓝光机能向下兼容光碟的制式,例如OPPO、Pioneer以及SONY自家丰富的蓝光机产品(不少蓝光机产品也因视频流媒体的横行而衰落),它们大部分都能读取SACD信息层,并把当中DSD Native码流通过标准HDMI接口输出到机外。
看到这里,或许对于你已经拥有昂贵的SACD播放器而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专门设计的SACD播放器(转盘/解码)都不如一台蓝光机吗?其实这并非蓝光机有什么特别了得的地方,能支持输出DSD Native码流的功劳主要源于标准HDMI接口的定义(并非指代I2S)。因为HDMI不只能传输视频,同时也能传输音频,更定义了能传输DSD音频。
在2005年8月,HDMI 1.2版本发布,明确提出了该版本HDMI能支持8声道(多声道的6个声道和双声道的2个立体声声道)1Bit音频,主要是针对SACD的DSD音频流输出,就是DSD规格的1Bit音频,而对于现在更高版本的HDMI就更不在话下了。按照这个协定,对于支持SACD播放、具备HDMI输出接口(支持HDMI 1.2以上版本)的蓝光机,理论上是能通过HDMI接口输出DSD Native码流,玩家可以寻觅相应的“接收机”进行接收解码播放即可。
如果从设计理念和发烧程度来看这两种方式,专门设计的SACD播放器(含转盘/解码)肯定会比蓝光机好上不少档次,而且两者的市场定位也不同,自然发烧程度就不能相提并论了。当然,也有爱折腾的DSD玩家通过对蓝光机深度磨改进而媲美专业的SACD播放器。但目前纵观SACD播放器(转盘/解码),确实非常鲜见具备HDMI输出接口的。
不过SONY很早前就推出过这样的“完美”机型SCD-XA5400ES,它属于坊间极少的具备标准HDMI输出接口的SACD播放器/转盘,但如此标杆性的产品却没有成为标准以及延续下去。随后SONY所推出的SACD播放器也摒弃了这种方式,例如SONY自家顶级SCD-1 SACD播放器/CD转盘,数字输出接口明确标识只支持CD层PCM数据输出,而中古机型XA333ES/SCD-XB790QS则支持多声道输出,但仅以模拟输出RCA接口取代(这种特点在当下的蓝光机身上都得到很好的继承)。
如果希望聆听DSD Native音乐档案,除了上述所言的HDMI接口外,其实USB接口也能支DSD Native码流的传输,而且USB比HDMI能支持更高规格的DSD。目前市面发烧立体声解码器大多以USB B型接口支持DSD Native的接收和解码(已经有不少产品能通过USB支持DSD Native码流传输),而另一端的USB A型接口则普遍存在于数字播放器上,因此对于需要聆听DSD音乐档案的玩家,这种方式则非常适合了。
以USB接口输出为方案的数字播放器在目前市场上也有很多,但接收和解码端同样多为立体声产品,因此对于希望聆听5.1声道SACD和DSD Native音乐的小众玩家,目前更多可能得通过成品蓝光机的HDMI来实现DSD多声道码流输出了。
DSD Native的接收
由于仅有HDMI和USB A型接口能输出DSD Native,因此接收端方面也只能通过HDMI和USB B型接口进行接收解码。目前支持标准HDMI输入接口的发烧级解码器非常少,大部分属于I2S非标准的HDMI接口,因此希望能通过I2S与蓝光机连接使用是不可能的。当年国内柏韵品牌曾推出过一款西电胆管的WE-DAC30 MKII立体声解码器,在DSD玩家圈子中非常风靡,但随着USB对更高规格DSD的支持,USB DAC方案被广泛接受,而市场对与标准HDMI接口相关的解码产品则越来越少开发。也正因为这种发展趋势,可能也会让越来越少的人(极少数)能体验到DSD多声道的魅力和乐趣。当然,非标准的I2S HDMI也在崛起,各大厂商都有自己的定义和线序,也导致市场玩家在使用兼容性上经常碰壁,日后有机会我再向大家探讨I2S HDMI的情况。
但目前通过标准HDMI接口接收多声道DSD码流并解码出多声道模拟信号的产品可以说非常少(也不是完全没有,例如加拿大公司exaSound S88等),不过我发现其实以AV接收机的方案可能是最佳的,且成本肯定是最低,可惜的是绝大部分AV接收机的HDMI接口都并不支持DSD码流的接收和解码(只能通过蓝光机把DSD转换为PCM进行输出),也有不少玩家在论坛上表示自己的日系AV接收机可以支持,由于无法考究真伪我就不作举例了。
不过如果把目光回归到SONY自家的AV接收机上,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中包括备受亚洲市场青睐的高性价比大众娱乐机型STR-DN1080(不带前级输出,且有230V的版本)以及美版的STR-ZA系列(高端的具备前级输出,但电压均为120V版本)。它们的背面HDMI输入接口当中有专门针对SACD,即DSD64的输入(立体声或多声道)。看来针对DSD Native还是得找回SONY自家的产品,真可谓 “解铃还须系铃人”,不过遗憾的是这些产品并没有在中国正式发售,二手市场价格也非常抗跌。
不得不承认,AV接收机受成本各方面的制约,在发烧多声道上并不一定能吸引DSD发烧级玩家的法眼,但SONY旗下的产品凭借支持DSD Native立体声和多声道接收解码的功能,在目前可能是比较容易实现目标的方案。
玩家要真正体验DSD Native多声道音乐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比搭建家庭影院还要困难得多,同时支持的设备产品非常少),但个人认为最优的方案(综合而言)可能是通过蓝光机与SONY AV接收机的这种组合,通过标准HDMI接口进行实现(不管是播放SACD还是DSD音乐档案)。当然,上述所言也属于我个人拙见,毕竟个人见识也有限,如果有更好的方案,也欢迎朋友留言交流,也希望我们对DSD的探讨被更多产品开发者所关注。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